“大道理”落地的技术路径——团干部在工作中要学会的“十变”本领
时间:2011-03-24 点击:348“大道理”落地的技术路径
——团干部在工作中要学会的“十变”本领
谈“大道理”落地,首先,要清楚什么是“大道理”。“道理”一词,在词典中解释为:事理、事物的规律;规矩、情理、理由;处理事情的办法。“大道理”,顾名思义就是宏观的、大局的,能归纳普遍、指导大众的规律、规矩和办法。对于中央企业共青团来说,我们面对的“大道理”就是党团组织的政治主张和企业的战略规划与任务。
那什么是“大道理”落地,落在什么地上,又怎么落呢?地就是广大团员青年,地就是广大基层团支部。而落的方式就是由大到小,由抽象到具体,由原则到执行,将“大道理”转化为“小道理”,使“大道理”贴近实际、贴近青年,看得见、摸得着,使党团主张和企业战略在青年中深入人心,易于接受。这是共青团作为政治性、思想性很强的群众组织的重要任务,也是将“大道理”转化为青年能接受的理念,进而实现思想引导,最终不断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并为央企改革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切实需要。
央企共青团和青年工作面对的是400多万团员青年,我们要认识到,仅靠集团级团委书记们深刻理解和把握“大道理”,对于共青团的根本职责和基本职能的切实履行,对于青年群众工作再上新台阶,还远远不够。集团级团委书记们都是所在企业的青年工作领头人,应该积极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成为党团政治主张的“布道者”,“大道理”落地工作的执行者,要通过大家将“大道理”智慧地落地到基层组织
中去,扎根到青年的心中去。所以,借这次培训班机会,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大道理”落地的技术路径,送给大家十个“变”法。
第一“变”:变大众为分众——善于细分受众群,量体裁衣,有的放矢,增强工作针对性。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在思想认识、道德选择、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多样性、差异性日益增强。不同领域青年的职业背景和社会阅历各不相同,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各不相同,存在的思想问题以及自身的需求也各不相同。面对全体大众的大道理,不可能对所有人起作用,还很有可能对不上胃口。这就要求我们的工作要打开思路,要看到不同青年群体的不同诉求,细分受众群,加强针对性,找准面对不同青年的工作切入点,用分众化的手段来开展工作。
比如引导青年工作。团中央根据不同青年特点划分了企业青年、农村青年、在校青年、外来务工青年四大类。央企团工委也根据行为差异划分了八个协作区。这些青年的成长环境、轨迹不同、诉求不同。比如军工制造类企业青年,企业沿袭军事化管理风格,在组织性、纪律性上较强。商贸类企业青年,关注市场,关注效益,更崇尚弹性化的现代企业管理。因此,具体引导时就要进行分类引导,区别对待,各有侧重。
央企青联精心设计和打造了一个品牌活动,叫做“行动学习”,这是青联组织注重委员的内部交流和相互启发而创新的品牌活动。以提升不同工作领域青联委员的专业素质,直接或间接服务企业生产经营实际为宗旨,根据主题选择受众,分层次、分众化地加以组织。目前举办了两期活动,主题分别为“低碳经济·青年先锋”和“关心下一代·相约新世纪”青春期子女教育,邀请的对象没有像以往那样普遍邀请,而是分别邀请了关注企业环保效益和青春期子女教育的委员进行了小众化的交流和指导,得到了来自不同领域、拥有不同喜好的青联委员的认同。
可见,只有细分青年群体,灵活运用分众化手段,团的工作才能可能最大程度反映青年的合理诉求,工作才会更加细致,更加深入,更加有效。
第二“变”:变对象为朋友——关于巧妙运用情感、信任与友谊的力量,在心与心的贴近中让道理落到青年心中
对群众要用真情,善用情感的力量,是群众工作的一项重要技能。2008年,丹华同志在接见集团级团委书记培训班学员时,提出了“不要当青年官,要当青年友”的要求,要求各级团干部带着崇高的理想信念,走到青年中去,与青年为友,让真理的光芒覆盖到全体青年,让真理的力量影响到全体青年。只能贴近青年的人,才能贴近青年的心。在道理落地的过程中,既要焕发道理自身蕴含的真理魅力,更要尊重青年,借助与青年的情感、信任与友谊,将这些真理带到青年中去。要将真理的魅力与个人的魅力有机结合起来,让真理的魅力通过个人的魅力进行传播。
一位央企业领导同志曾对我讲,当年他毕业到单位报到时,到火车站接他的是单位的一位团支部书记,让他至今记忆犹新。也正是这名基层团干部,以其亲切、和蔼的工作作风,使公司团支部成为团员青年一个温暖的家。他关心每一名青年,密切联系青年,经常与大家谈心,了解青年们的所想所需,鼓励青年们积极工作、热爱生活,并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学习、生活上遇到的各种困难。他关心每年新分配大学生的成长,给每们大学生发放“连心卡”,提出“如果有困难、请找共青团”的口号,并通过“优秀大学毕业生评选”活动,促进他们尽快成长成才。为解决大龄青年找对象难的问题,他想方设法,拓宽渠道,通过举办“青工联谊会”、“星空情缘”等活动,为工地的青年提供结交朋友的平台。他处处从青年角度出发,与青年交朋友,为青年办实事,因为成为青年乐于沟通的朋友,而青年们也更乐意凝聚在他所在的团组织周围,心甘情愿地由团组织带领着为企业改革发展做贡献。
只要团干部真正成为青年的朋友,青年就会乐于团结在我们周围,我们所宣扬的道理就更容易被接受和认同,我们也将在青年中收获珍贵的友谊与信任。
第三“变”:变灌输为引导——善于发挥真理的魅力,注重工作的方法,将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吸收
小孩子犯错了,家长一般都是给他讲道理,进行灌输教育。这样做在青春期前是可以的,合理的灌输,幼儿比较容易接受。但一旦进入青春期,也就是我们共青团和青年工作所面临的青年所在的年龄段,灌输往往是无效的,甚至适得其反。实践证明,这个时期,价值分析的方法比灌输更有效。要通过价值分析,挖掘道理中蕴含的道理,让青年们认识产量所蕴含的价值,并焕发真理的魅力和力量,用它们来感召青年、引导青年。比如六个“为什么”,这就是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问题,它的理论性很强,一般青年不易理解。如果单纯的说教,大部分青年会觉得枯燥,缺乏吸引力,即使接受了,也是被动的,不能完全理解和认可。因此,我们要站在青年的角度来理解和诠释,从历史的经验、发展的必然、自身的需要出发,通过鲜明的观点、深入的分析、生动的事例、透彻的说理,把道理翻译成青年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的语言,让真理在广大青年中自觉传播,通过我们的努力,引导广大青年真正信仰共产主义,拥护党的领导。
我们这次培训所在地延安是中国革命圣地,是我党理论真理光芒闪烁之源。当时有诗人这样形容祖国青年奔赴延安的决心和阵容:“万重山,险又难,仰望圣地上青天,延安路上人如潮,青年男女浪涛涛。”那些长途跋涉、穿越封锁线的青年,用更激昂的诗句相互鼓励着前进:“割掉皮肉还有筋,打断骨头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爬到延安去……”31岁的陈学照,留学法国,博士学位。她后来回忆说:“我对国民党没有一丝一毫的幻想,在他们那里,看到的只是贪污腐化。”苦闷和彷徨中,她来到延安。但延安的艰苦生活和文化差异,使这位身穿法式大衣,头戴贝雷帽的女记者,不久离开延安去了重庆。但在那里,腐败的社会,艰难的生计又使她第二次重返延安。这一次,她再也没有想到离开延安……后来,她成为中国共产党内第一位有博士学位的女党员。四十年代的延安,就像是一盏灯塔,照耀着亿万有志的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在这片贫瘠落后却又生机勃发的土地上滋生孕育出来的延安精神,像一种磁场,吸引着无数优秀青年的报国之心。日寇推行的奴化教育再怎么高压强制的灌输也歪曲不了它,国民党捏造的伪教科书再怎么铺天盖地的宣传也遏制不住它。这就是真理引导的力量。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吸引,通过心态和方法的积极转变,既能强化落地工作的效果,又能提高落地工作的效率。
第四“变”:变道理为故事——善于寓道理于事例,用简单易懂、鲜活生动的事例折射道理的深刻内涵
“大道理”一般都是严肃的,大多内涵深刻,概括性很强,青年一时难以理解。我们要讲求方法,通过将这些道理转化为故事,递进式地对青年进行教育和引导。青年对政治性太强的道理不易接受,有的漠然甚至排斥。那么我们就要想办法把这些道理生活化、活泼化、平易化,要把它翻译成故事。最好是发生在青年身边的故事,用青年可信甚至是亲身经历的故事作为引导的桥梁,用青年易于接受的、容易理解的方式来达到引导效果。让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成为道理在青年中落地的载体。
去年以来,在国资委党委的高度重视下,在《中国青年报》报社的大力配合下,团工委策划了20期来自央企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的报道,效果非常好。国务院国姿委荣融主任、丹华副主任在批示中给予了高度肯定,报道得到了央企各界人士、青年的肯定和欢迎。为什么会有这样好的工作效果呢?经过与媒体同志的交流和认真总结,我们得出了两个字——“生动”。枯燥的总结式文章已经远远不能吸引青年的眼球了,用我曾经听过的一个青年的话来讲,那种文章就是“我在报纸上看了一眼就翻过去的东西”。而我们这系列文章,例《青春飞舞大渡河》,里面讲到一个故事,一个大学生毕业被分配到大渡河,在这个别人都不愿意去的地方,在这个非常荒凉的地方修水电站,不到两个月就想回家了。在这种情况下,团组织为了把青年的心稳住,“结对子”、找对象,想了各种办法,引导青年热爱岗位,奉献青春。此外,《北车青年:世界最快列车我们造》,这篇被30多家网站转载的文章,讲的就是平凡的北车青年自己的故事。还有《中国铁建:团给他们成才插上“隐形的翅膀”》、《中国铝业制造的“有色青春”》等,这些文章从题目到内容都非常吸引人。我们把青年一些日常工作变成真实的故事,用大量鲜活的事例烘托青年典型,体现奉献精神。以讲故事的方式折射大道理,行文活泼,内容丰富,抓住了现代青年活跃的思维方式,做到思想性、时尚性、娱乐性和专业性的结合。这样的报道不乏味、不枯燥,烘托的人物可亲、可敬、可信、可学,透射的道理深入人心,青年乐于接受。所以说,通过
青年身边的、生动的事例来间接诠释大道理,往往更能获得青年的认同和引起共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五“变”:变文字为活动——善于设计工作载体,使道理从文件中走出来,使之具体化、形象化
道理往往首先体现在文件中,青年没有直观感受,自然认识也不那么深刻。活动是文字式的道理走到青年心中去的有效路径。要针对不同的群体,不同的道理设计不同的活动,用青年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和内容去吸引青年,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折射道理,让文件里的大道理走出来,走到青年面前,走到青年心中,让青年通过活动深入道理之中,切身去感受、去领悟,这要比念文件、开会效果好得多。
今年7月18日,我们在北京组织央企青联委员、团干部、优秀团员、基层青年代表以及国资委机关青年和香港精英大学生暑期实习团成员,举办了一场“青春央企·歌颂祖国”大型晚会,效果很好。当来自香港的19名大学生走上台高唱《我的中国心》时,在场的同志眼睛都湿润了。当来自各大央企的青联副主席、企业领导人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青春央企·歌颂祖国》时,引起了在场全体央企干部职工的共鸣。晚会结束后,同志们情绪都非常激动,各位青联副主席久久不愿离去。这场晚会,实际上是团工委和青联精心策划的,以爱国主义精神、央企改革发展为主线,对中宣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一种落地载体,是一次变文字为活动的生动实践。
需要强调的是,开展活动是共青团的优势,但关键是要根据大道理的内涵,设计符合企业实际、顺应青年需求的活动,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单纯地为活动而搞活动,应极力避免。
第六“变”:变传统为时尚——善于紧扣时代脉搏,在传统的工作中增添时尚的鲜亮色彩,提升工作吸引力
青年总是与时尚紧密相连。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时尚元素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多的青年群体成为时尚元素的主要创造者、推崇者与传播者。抓住需求,紧扣喜好,是深入人心的关键。青春的气息和流行的元素,是青年组织吸引青年的重要因素。在新形势下,共青团要把握时代特征,了解青年喜好,在工作中更多地注入时代特色,在活动中更多地融入青春、时尚的元素,让我们的工作内容本身充满吸引力,把青年吸引到我们身边,使青年在潜移默化中自觉融入我们的工作、拥护我们的主张,这是实现大道理高效落地的重要因素。
近几年来,志愿者活动越来越受到青年的推崇。最近一次影响力较大的志愿者活动是2008年8月的北京奥运会志愿者活动,有很多央企团干部参加了此次志愿者活动。在奥运会期间,并不是所有的志愿者都能亲临赛场,看到明星,观看比赛,更多的是忍受酷暑做着枯燥的外围工作。可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青年趋之若鹜呢?其中是重要一个原因,是在奥运会期间,参加志愿者工作已经成为青年之中的一种时尚行为,大家见面聊天,问的更多的是你参加奥运了吗?志愿者是青年参加奥运,走进国际,为国奉献的一种最直接的方式。在这个特殊的背景下,共青团的社会化动员能力也发挥到了最大化。这就是群众工作结合了时尚元素所迸发出来的强大力量,它会对青年产生一种强烈的吸引。将枯燥的工作和道理生动化、时尚化,富含时代的特色,这是青年需要的,也是青年工作所需要的。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诞生了一大批青年自组织,大家由于相同的兴趣走到一起,再加上自组织活动内容设计得非常时尚化,因此相当一部分自组织十分吸引年轻人。此外,网络里面有很多QQ群、MSN等交流平台,也聚集了大量的青年人。据统计,QQ的主要群体在15—30岁之间。在我们企业中,属于网络主体的15岁到30岁之间的人,大都是高校刚毕业的学生和工作10年以内的同志,是共青团工作的主要对象。我们团组织一直在讲凝聚青年,加大基层组织建设,加强青年覆盖。这种时尚元素如果运用得好,可以很好地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
青年朝气蓬勃,共青团也要与时俱进。在传统的载体上增添时尚的元素,既是一种创新和进步,也是工作的必然要求。
第七“变”:变良辰为契机——善于审时度势,把握好落地工作的时机,灵活主动地开展工作。
大道理落地的工作,时机很关键。因为在不同时期,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不一样的。人们对同一道理的认知是长期形成的,是个人意识深层次的东西,但它会根据时间\地点、环境而呈现不同的表现形式,因此在把大道理落到青年中去的时候要审时度势。古语云“每逢佳节倍思亲”,说的就是人的感情、感受、认知会在特定的时间节点上有强烈的表达和接受需要。这就是时间、环境对人认识的一种影响。我们在做青年工作时,要善于把握这种规律,把握得好,不仅能使道理落地,而且能使道理扎根。
全国开展全国主义教育,为什么要抓住“五一”、“五四”、“六一”、“七一”、“八一”、“十一”等节日逐次推进,形成高潮?因为在这几个节日,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是最高涨的。在这些节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青年的认识是统一的,心情是愉悦的,当然是乐于接受的。今年“十一”祖国60华诞,当青年们看到天安门上彩旗飘扬时,长安街上军威飒爽,中华民族国威远扬时,内心肯定是无比激动的,国家荣誉感、民族自豪感肯定是空前高涨的,那个时候,爱国不光是道理了,已经成为国人骨子里的东西,成为国人的共鸣,甚至不用我们再教育。这就是时机的重要作用。
当然,除了重大节日外,还有很多面对不同道理、不同群体的时间节点需要把握。比如,通过集体婚礼,可以增强青年对企业的认可度;通过生日祝福,可以增强青年对团组织的向心力等。
什么时间节点是有利契机,什么样的道理利用什么样的时机,这是我们在道理落地工作中需要灵活把握、认真思考的问题。
第八“变”:变单一为多元——善于将组织化动员方式与社会化动员方式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工作方法的多样化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青年的思想认识发生了变化,单一的组织化、行政化的方式不再完全适合群团工作的开展了。用以往“三会一课”进行考评、打分那种的单一的方法来指导青年工作,要求青年参加活动,接受政治主张,容易带来逆反的心理和效果。因此,企业团的各项工作要逐渐向载体多元、方法多样的方向发展,讲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青年喜闻乐见,而在手段上,网络、自组织等都成为了开展工作的舞台。这就是适应时代与青年变化,团的工作从单一向多元的转化。在道理落地的工作中也是如此,要将多元的社会化动员方式与组织化动员方式相结合,寻求方式方法的多样性。简单地说,就是想方设法让办法比困难多。在坚持原则性的基础上,抓住根本,灵活地开展工作,多角度寻求突破。这就是企业共青团工作顺应青年思想多元化,遵循现代社会工作方法灵活化要求的必要选择。
央企青联“青春央企”论坛的创办,就是通过将两种方式相结合,进行活动的探索与创新,起到了很好的效果。“青春央企”(第二期)中关村论坛面向央企青联委员、部分央企首席信息官或分管信息化工作领导,以及来自全国青联和有关部委、机构的领导和嘉宾。大家报名积极踊跃,完全无需电话催报,实际到会近170人,报名人数和实到人数均刷新央企青联活动记录。活动现场气氛热烈、互动性强,完全无需预告安排专人提问或烘托气氛。组织化和社会化两种动员方式的有效融合,不仅使青联委员感受到青联的组织文化和核心价值观,增强了青联委员对青联组织的感情,融合和发挥了委员的个体优势,而且还拓宽了与广大青年联系的路径、平台和载体,扩大了青联组织的影响。
组织化动员与社会化动员在当今社会各领域工作中,尤其在群团工作中紧密联系的,在工作中要正确地予以结合,以多元的社会化方式补充相对单一的组织化方式,用组织化方式保证社会化方式的有效运用,从而不断丰富我们工作的方式方法。
第九“变”:变排头重点——善于从“点”寻找突破,合理按步骤推进工作,最终实现道理在“面”的广泛落地
“大道理”具有宏观指导性,我们在落地过程中,要特别注重落地后的适应性和可行性。要先行“试点”,通过在少数“点”上培育和发展典型,探索总结经验,再从“面”上加以推广。试点工作是大道理落地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和载体。我们要将试点工作作为道理落地整盘棋的第一步,注重以“点”的突破,达到广泛的“面”的目标实现。
其实这种方法,我党在治国宏略中早已使用过。1979年的春天,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中国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从此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深圳、珠江三角洲、广东省的经济迅速崛起。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以她们为代表的“点”为全国“面”上的经济飞速发展提供了无数的宝贵经验。
今年“五四”期间,团工委组织开展了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系列活动,主要做法就是“广泛发动、重点部署、示范先行”。首先广泛发动各企业落实文件,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再以重点部署、示范先行的方式,每次由团工委重点指导几户企业开展活动,并邀请其它企业到现场学习经验。从而实现由点上重点推进,进而以“星星之火、燎原之势”在各央企全面铺开的目的。
突出重点,从点到面,是一种有利于总结经验、合理规避风险、有效推进工作的科学的工作方法,它使广泛性要求与重点工作实现了有机统一,避免了贪大求全的错误倒向,对于规模庞大的央企共青团工作尤为适用。
第十“变”:变经验为制度——善于总结工作经验,注重提炼升华,形成规章制度,构建长效机制
今年年初的视频工作会上,我对团工委的职能定位做出了解释,即“把方向、出思路、建制度、管干部”。制度是一个组织规范管理的需要,是规范组织成员行为的共用标准,是工作规范化运行的基本保证,同时也是组织宝贵经验的积累。团工委要把建制度放在重要位置,是要将央企共青团的各项工作规范化、条理化,有的制度将提到立法的高度来建立,这对企业共青团内部规范与外部环境改善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其次,建制度还与共青团工作的特性有关。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团的干部流动性大,这在为我们带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带来工作缺乏长效性的客观不足。因此,制度保障和机制建设对团的工作意义重大。再回到我们说的大道理落地,同样也有这样的情况。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做支撑,通过上面的九个“变”好不容易让大道理落地了,可是团干部却面临转岗了,结果人走了,工作也搁置了。新来的同志由于还要适应新的工作内容,对同一个问题有个逐步认识的过程,这样就会造成工作缺乏连续性,容易形成反复,影响落地效果。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在大道理落地的工作中,要善于将好的经验加以总结、提炼,形成完善的制度,使央企团的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使成功的经验得以传承,失败的教训可以引以为鉴。只有这样,我们想方设法落地上的道理才会真正在土壤里生根发芽,新的大道理也才能更好地落地生根。
以上,是我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理解,对“大道理”落地的技术路径做出的一些归纳和思考。共青团各项工作在本质上都有着内在的联系,任何一个大道理落地的工作也都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其中蕴含的方法必然会相互贯通,也必定存在着其他的“变法”,这还需要我们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创新。
各位团干部是央企共青团工作的核心力量,肩负着共青团事业稳步前进的重任,肩负着团结带领广大央企青年为企业做贡献的重任。希望通过这样的交流和大家的共同努力,让各种“大道理”在央企全体团员青年中落地、生根、发芽,让我党我团的政治主张在广大青年中得到认可和拥护,为中央企业共青团工作再上新水平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为中央企业平稳较快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